首頁 » 憂鬱症不是想太多!身心科醫師揭治療關鍵與親友陪伴法
憂鬱症不是想太多!身心科醫師揭治療關鍵與親友陪伴法

憂鬱症不是想太多!身心科醫師揭治療關鍵與親友陪伴法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 2023 年最新國人十大死因,自殺率持續攀升,其中青少年與中壯年族群的比例尤其明顯,背後大多與憂鬱症有關。研究指出,95% 的自殺患者有身心問題,其中 85% 與憂鬱症相關。

然而,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台灣憂鬱症就醫率僅 27%,代表仍有大量患者未獲得診斷與治療。常見原因包含:缺乏疾病認知、就醫不便、精神疾病污名化導致不願就醫,或擔心影響職場、家庭形象。專家提醒,憂鬱症和一般情緒低落不同,若沒有適當治療,可能演變成嚴重的自殺危機。

憂鬱症常見症狀

憂鬱症的表現並不僅僅是心情不好,以下症狀若持續兩週以上,就應該警覺並尋求協助:

  • 情緒低落、失去興趣,對日常事物提不起勁
  • 睡眠障礙(失眠或嗜睡)
  • 食慾改變,體重突然增減
  •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 長期疲倦、全身痠痛
  • 感到罪惡、無價值或絕望
  • 有自傷或死亡念頭

 

醫師給憂鬱症患者的 6 大提醒

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憂鬱症是一種高異質性的疾病,每位患者的成因和病程都不同,必須接受個別化治療。

1. 憂鬱症不是想太多

它不是不知足、抗壓性差,而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屬於身心疾病,需要專業介入。

2. 找到專屬治療計畫

憂鬱症可能與基因、性格、環境、荷爾蒙變化等因素相關,透過醫師評估,制定適合的藥物與心理治療計畫。

3. 藥物+心理治療效果最佳

抗憂鬱藥物可協助調整神經傳導物質,搭配心理治療與社會支持,才能達到長期穩定。

4. 定期追蹤、調整治療方向

若治療一段時間仍無起色,應回診討論,評估是否更換藥物、調整心理治療方式,或重新檢視診斷。

5. 規律生活是康復關鍵

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適度有氧運動、補充維生素D3高濃度EPA魚油,都能幫助穩定情緒。

6. 不用擔心藥物上癮

抗憂鬱藥物不是成癮性藥物,它的目的是協助大腦恢復平衡,幫助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節奏。

 

親友陪伴憂鬱症患者的 4 不原則

患者身邊的支持系統對康復至關重要。周伯翰醫師提出「4 不原則」:

  1. 不鼓勵:避免用「要正向思考」敷衍患者,否則可能造成更大挫折感。
  2. 不責備:不要責怪患者情緒低落,憂鬱症不是意志力不足。
  3. 不駁斥:傾聽並表達同理,不要反駁對方「想太多」,讓患者感到被理解。
  4. 不干涉:避免擅自建議停藥,讓醫師決定治療調整。

 

憂鬱症並不是單靠「想開一點」就能痊癒的問題。專業治療、穩定的生活習慣、社會支持三者缺一不可。若出現持續情緒低落、自傷念頭,應立即尋求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協助,越早介入,預後越好。

*整理自《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作者為周伯翰醫師。

 

其他閱讀過此篇的人,也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