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群媒體上流傳一則震撼消息:有醫師在YouTube發布影片指出,維生素B12過量可能使癌症風險增加3-5倍!更引人注目的是,該醫師將台灣人亞洲罹癌率最高的原因與維生素B12連結在一起,加上很多人喜歡到日本買維他命,其中關鍵的成分就是高劑量維生素B12。這項言論在網路上引發廣泛討論與恐慌,本文將從科學實證的角度,為大家詳細解析這個議題。
解開迷思:維生素B12過量與致癌相關性
1. 血液中維生素B12濃度≠補充劑造成
2024年的一項系統性回顧指出,血液中維生素B12濃度升高與癌症風險具有相關性,開啟了這一系列風險性的討論,但其實這需要謹慎解讀:血液檢測中發現的高維生素B12濃度,並不等同於服用維生素B12補充劑會導致癌症。相反來說,2019年的一項研究還發現,一些缺乏維生素B12的病患,反而可能出現血液中B12濃度正常或偏高的現象!
2. 維生素B12血液濃度與癌症的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
雖然部分研究數據顯示血清維生素B12濃度升高與實體癌症的發生風險存在正相關,台灣也有研究表明,血清B12濃度「大於2,000 pg/mL」的病人,一年癌症累積發生率及發生癌症的風險均高於「小於等於950 pg/mL」的病人,但目前的科學證據尚無法確立兩者間的因果關係,且因為資料數據來源都是醫院病人,也可能存在統計偏差。換言之,我們無法確定究竟是血清中B12濃度升高導致癌症,還是癌症本身造成體內B12濃度上升,不過這些研究還在發展當中,學界也沒有定論。
2022年另一項研究甚至指出,無法透過血液中的維生素B12濃度來判斷與癌症的因果關係,在癌症患者當中也很常測出血液中低濃度的維生素B12,沒有足夠證據來假設血液中維生素B12濃度升高、補充高劑量維生素B12與癌症有因果關係。
3. 血液中維生素B12濃度升高可能考慮癌症警訊指標
2020年發表於臨床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血液中維生素B12濃度異常升高可能作為癌症的潛在指標之一,特別是當血液中B12濃度持續超過1000 pg/L時,應進一步評估。這項發現提醒我們,某些癌症可能會影響體內維生素B12的代謝,導致濃度升高。不過,這僅能作為參考指標之一,不應作為單一診斷依據,而是需要結合其他臨床檢查結果,由專業醫師進行綜合評估。
B12不是水溶性維生素嗎?為什麼會過量?
一般來說。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和其他B群)攝取過量時,會透過尿液排出體外,然而維生素B12是唯一能在體內大量並長期儲存的水溶性維生素,它主要儲存於肝臟中,並透過腸肝循環(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進行回收再利用。
這種儲存機制使維生素B12代謝不同於其他水溶性維生素,所以才導致血液中維生素B12濃度會升高。但這並不表示維生素B12就無法排出體外,而是體內擁有較為完善的回收機制,才得以維持較穩定的維生素B12儲存量。
維生素B12到底怎麼吃才安全?
維生素B12(Cobalamin)又稱鈷胺素, 維生素B12在紅血球生成、神經系統維持、蛋白質和脂肪代謝,以及細胞能量產生。
維生素B12的安全性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專業醫療指引中指出,由於B12的低毒性特徵,食品與營養委員會(FNB)並未對其設定每日攝取上限(UL)。
維生素B12每日攝取建議
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資料,不同族群的建議攝取量略有不同:
年齡與族群 | 每日建議量 | 上限 |
1至3歲 | 0.9微克 | 1000微克 |
4歲以上 | 2.4微克 | 1000微克 |
孕婦 | 2.6微克 | 1000微克 |
哺乳期 | 2.8微克 | 1000微克 |
常見的維生素B12來源食物
- 肉類:牛肉、豬肉
- 魚類:鮪魚、鮭魚、沙丁魚
- 海鮮:蛤蜊、蝦子、螃蟹
- 雞蛋
- 乳製品:牛奶、優格、奶酪
哪些族群建議補充維生素B12?
- 50歲以上長者:因胃酸分泌減少,影響B12吸收能力。
- 素食者:因B12主要來自動物性食物來源,需要額外補充。
- 消化道疾病患者:如乳糜瀉、胃切除手術者,可能影響吸收。
- 孕哺婦女:因應胎兒發育及哺乳需求增加。
- 長期服用特定藥物者:如胃酸抑制劑、糖尿病用藥等。
過往研究顯示維生素B12具有極高的安全性,但根據建議量謹慎補充仍是營養保健的基本原則。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需求不同,尤其是素食者、孕婦、老年人或有特殊疾病的民眾,更需要特別注意補充量的調整。建議在開始補充維生素B12前,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依據個人情況來制定合適的補充量,透過專業評估和指導,不僅能確保營養補充的效果,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顧慮。
其他閱讀過此篇的人,也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