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子宮內膜過厚恐罹癌!6大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族群應留意異常出血
子宮內膜過厚恐罹癌!6大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族群應留意異常出血

子宮內膜過厚恐罹癌!6大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族群應留意異常出血

34歲A小姐多年求子無果,原以為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導致排卵異常,準備接受人工生殖時,卻因檢查發現子宮內膜過厚,進一步確診為初期子宮內膜癌。經治療後順利啟動人工授精療程,成功懷孕並產下一名健康寶寶。醫師提醒,「子宮內膜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尤其多囊、肥胖、不孕等族群風險高,應定期檢查子宮內膜厚度,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子宮內膜過厚竟是子宮內膜癌初期徵兆

A小姐本身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長期月經不規則且體重偏重,是典型的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族群。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子宮內膜厚度異常,進一步安排子宮內視鏡與內膜搔刮手術,發現內膜多處不規則增生,送檢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初期(FIGO stage IA)。

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沈孟勳醫師指出:「若子宮內膜癌確診為第一期,且未侵犯子宮肌肉層,在醫師評估後可採取『生育保存療法(fertility sparing treatment)』,以保留未來懷孕的可能性。」

A小姐接受高劑量口服黃體素治療約半年,期間持續接受MRI與子宮鏡檢查,確認病灶清除後即展開人工授精療程,順利懷孕成功,癌症與生育問題一併解決。

 

子宮內膜癌有哪些高風險族群?醫提醒6類人特別注意

沈孟勳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常發生於停經婦女,但近年來因肥胖、不孕與內分泌失衡問題普遍,子宮內膜癌有年輕化趨勢。尤其以下六類族群,應提高警覺、定期追蹤子宮內膜厚度:

  1. 月經初經早或停經晚
  2.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患者
  3. 從未懷孕或長期不孕女性
  4. 肥胖(BMI > 30)
  5. 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病史
  6. 子宮內膜癌家族史

「子宮內膜是胚胎著床的關鍵環境,但並不是越厚越好。」沈醫師指出,理想內膜厚度介於0.8至1.5公分之間,太薄會影響受孕,太厚則可能與慢性增生、息肉或癌前病變有關,需高度警覺。

 

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為異常出血 多囊與肥胖患者需警覺

子宮內膜癌早期往往無明顯疼痛症狀,但若出現反覆異常出血,尤其在停經後仍有出血、月經週期紊亂或量異常,應盡早就醫進行評估。沈孟勳醫師指出,許多高風險患者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肥胖體質,容易因荷爾蒙不穩導致子宮內膜長期受刺激,造成過度增生。

常見子宮內膜癌相關異常出血症狀包括:

  • 月經週期不規律或過長
  • 出血量過多或血塊異常
  • 停經後再出血
  • 性行為後出血
  • 下腹脹痛或解尿不適

若出現上述症狀,尤其有多囊體質、肥胖、未孕或更年期後女性,建議盡早進行子宮內膜厚度檢查,包含超音波、子宮鏡與內膜搔刮,視需要進一步送病理檢驗。

常見子宮內膜癌相關異常出血症狀

 

預防子宮內膜癌:從生活與飲食做起

子宮內膜癌雖然可透過檢查早期發現,但平時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同樣扮演重要角色。醫師建議,若能從日常做起,調整體重、改善飲食、避免荷爾蒙過度刺激,將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特別是高風險族群更應留意。

生活習慣建議:

  1. 維持理想體重:肥胖會導致體內雌激素增加,與子宮內膜癌高度相關,控制體脂是關鍵。
  2. 規律運動:每天進行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有助調節荷爾蒙、提升免疫功能。
  3. 避免環境與飲食荷爾蒙干擾:減少攝取高荷爾蒙含量食物(如魚卵、蛋黃)、避免塑化劑與農藥暴露。

飲食習慣建議:

  1. 多攝取蔬果:特別是非澱粉類蔬菜(番茄、綠葉蔬菜、胡蘿蔔)及各類新鮮水果。
  2. 適量食用豆類製品:如豆腐、豆漿、花豆、鷹嘴豆,富含大豆異黃酮,有助平衡雌激素。
  3. 選擇低脂少糖少鹽飲食:優先以蒸、煮、川燙等清淡方式料理,避免高油脂與加工食品。
  4. 補充天然抗氧化營養素:建議多吃含維生素A、C、E、硒、鈣與類黃酮的食物,如堅果、紫菜、莓果、深綠蔬菜等。

透過穩定作息、均衡飲食與運動管理,能有效幫助荷爾蒙穩定,進一步降低子宮內膜癌發生風險。

 

其他閱讀過此篇的人,也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