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腦」,這個流行網路詞彙描述著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的心理狀態。患上「戀愛腦」的人將伴侶需求置於自身之上,愛情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成為全部。他們忽略個人興趣和社交圈,在關係中失去界限感。本文由專業身心科醫師探討「戀愛腦」的形成原因及心理機制,並分享如何在親密關係中保持健康心態,讓愛情成為生活的加分項而非全部。
什麼是戀愛腦?
戀愛腦(Love Brain)來自網路流行語,屬於一種心理現象,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戀愛中過度沉迷、失去理智,甚至影響到生活其他方面的狀態。這種人往往將戀愛視為人生的核心,對戀人的行為過度包容,甚至犧牲自我。
真實案例:戀愛腦的困擾與復原
小美是25歲的業務,因為感情困擾而導致焦慮與失眠前來求診。她抱怨每次在感情中,自己都把對方需求擺在第一位,盡心盡力地付出,甚至忽略自己的感受,但卻常常遇到渣男。在交往時,她也常因擔心男友的忠誠度而緊迫盯人查勤,讓自己常常身心處在緊張狀態,脾氣暴躁易怒。
經過會談與心理評估後,發現小美有俗稱的「戀愛腦」引起的焦慮症狀。在藥物治療與心理諮商半年後,小美逐漸在親密關係中恢復自信,並學會保持適當界線,和男友之間的感情也日漸穩定。
戀愛腦的特徵:戀愛腦會有什麼行為?
- 戀愛至上:談戀愛時,把感情擺在第一,忽略朋友、工作或興趣等其他生活層面。
- 過度依賴:極度依賴伴侶,看不到對方就感到焦慮不安。
- 失去理性判斷:即使對方行為不當,仍選擇自我安慰、合理化對方的行為。
- 忽視自我:戀愛腦的人可能會放棄個人目標,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對方的生活中。
戀愛腦的原因:焦慮依戀與童年陰影
新竹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醫師從心理學解釋,戀愛腦主要和心理因素有關,常見於有「焦慮型依戀」的個案。這類人的主要特徵包括:害怕失去戀人、渴望時刻獲得伴侶的關注與愛、過度在意對方的情緒變化、遇到衝突時容易情緒化反應。
這種依戀模式通常源於童年的創傷經驗,如:
- 父母愛忽冷忽熱,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 童年時常經歷分離創傷(如父母離異)
戀愛腦怎麼救?醫師5點建議
至於如何改善焦慮型依戀,擺脫戀愛腦呢?周伯翰醫師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並提出以下建議:
- 建立自我價值感:提升獨立性,讓愛情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 提升安全感:與伴侶建立健康的溝通模式,減少過度擔憂。
- 培養健康的戀愛觀:理性評估戀愛關係,避免認知偏誤的影響。
- 理解愛情的本質:認識愛情應該是互相支持,而非單方面的過度犧牲。
- 加強心理韌性:透過心理成長書籍、心理諮詢或自我反思,學習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
結語:愛情是加分項,而非全部
戀愛腦並非單純的「傻戀愛」,而是涉及心理因素與成長經驗共同影響的結果。周伯翰醫師提醒,理解戀愛腦的心理機制與尋求心理諮商,有助於個人建立更健康的戀愛觀,避免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真正的愛情應當是相互尊重與成長的過程,而非單方面的付出與犧牲。
*整理自《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作者為周伯翰醫師。
其他閱讀過此篇的人,也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