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率第一高的:橈骨骨折,你聽過嗎?光聽就痛的「粉碎性骨折」究竟多嚴重?打石膏就會好嗎?一定要進開刀房?而除了骨折照護問題之外,「骨折吃什麼」也一大重點!現在就來一步步瞭解吧!
一、粉碎性骨折是什麼?帶你認識各骨折種類!
不少國人的交通工具採機車、腳踏車、汽車,當意外發生時,輕則擦傷、挫傷,重則就有可能傷及肌肉、骨頭、臟器等,下文將針對「骨折」種類進行介紹:
(一)骨折的常見原因
- 直接外力撞擊:例如車禍、跌倒導致受力處骨折。
- 間接外力撞擊:骨折處並非外力接觸點,例如患者由高處墜落時,以雙腳著地,但最後造成脊椎產生壓迫性骨折。
- 肌肉猛烈收縮:肌肉劇烈的收縮力道壓迫至骨頭,例如強烈的咳嗽造成的肋骨骨折。
- 疲勞性骨折:長期反覆累積的壓力造成的骨折,常見於長程負重行軍、健行中的蹠骨骨折。
- 病理性骨折:因內科疾病導致的骨折,例如骨質疏鬆、骨膿瘍、癌細胞轉移至骨頭,或是嚴重流失鈣質等病理性因素。
(二)骨折種類
1.根據傷口是否開放,分為以下2種類型:
- 簡單骨折(亦稱為閉鎖性骨折):骨折處沒有與體外接觸,感染機率低,可考慮石膏固定或手術內固定治療,骨折即可逐漸癒合。
- 複雜性骨折(亦稱為開放性骨折):骨折處接觸體外,因傷口接觸到皮膚及環境中的細菌,感染機率高,一般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以及手術清創。
2.根據斷骨的狀態,又分為以下3種類型:
- 不完全骨折:骨折處出現裂縫,未完全斷裂。
- 完全骨折:骨折處完全分離。
- 粉碎性骨折:斷骨處碎裂成3塊或以上的細碎狀。
一般大眾都會想知道粉碎性骨折開刀是不是很痛?粉碎性骨折復原是否較為困難?以及粉碎性骨折復健期是不是很長?下列都可以為你解答。
★開刀後,粉碎性骨折會痛嗎?骨折疼痛來源來自於骨頭碎片不穩定造成骨膜神經牽扯,所以如果經手術固定後的疼痛主要來自於傷口以及手術中對軟組織的破壞,加上骨折癒合本身會產生的發炎反應,每個人關於疼痛的耐受度不一,如開刀後接受疼痛處置後,仍感劇痛難耐,建議反應給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喔!
★由於粉碎性骨折並非單純裂為兩塊,而是3塊以上的碎裂程度,相對修復情況便更為複雜且困難。
★骨折復健需及早進行以避免肌力的流失、關節沾黏等問題。如若是粉碎性骨折,且合併其他神經方面問題,應由醫師謹慎評估開始復健的時間點,以免造成患部更多損傷。
二、骨折吃什麼才能幫助痊癒的路事半功倍?
骨折開刀後的飲食問題百百款:包含骨頭斷掉吃什麼?骨折不能吃什麼?腳骨折吃什麼健康食品最好?手骨折吃什麼補品最有效?肋骨骨折吃什麼有幫助?而我們究竟該怎麼吃才能幫助患處癒合更好呢?
(一)骨折患者可選擇補充:
- 鈣質食物:以飲用牛奶為最佳攝取方式,其他選擇:貝類海鮮、豆腐、莧菜、紫菜、芥藍、蕃薯菜、海藻、芝麻、優格、乳酪等。且搭配適當日曬,可促進身體製造維生素D,幫助鈣質的吸收。
- 維生素C:可攝取深色蔬菜、柑橘類、檸檬、柳橙、芭樂、草莓、奇異果、葡萄柚等食品,幫助身體製造膠原蛋白,同時促進鈣質的吸收。
- 蛋白質:魚、白肉、水煮蛋,或是豆腐、豆漿、豆乾等黃豆製品。
(二)骨折不能吃什麼、應避免什麼行為呢?
隨著患者本身的骨質條件不一,每個人骨折癒合時間就不會相同。一般而言,骨折復原時間上肢約2個月,下肢約需3個月,但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繁多,常見原因有:
- 骨質條件不足,使骨折復原時間拉長,例如:先天成骨不全。
- 疾病因素導致癒合不佳,例如:糖尿病、腎臟病等。
- 不遵守醫囑、不適當的復健方式、任意拆除固定裝置也會影響骨折癒合速度。
- 避免刺激性飲食:辛辣類、咖啡因等,以影響傷口癒合。
- 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皆會影響癒合速度及骨頭生長。
不論是一般簡單性骨折,或是粉碎性骨折,遵照醫囑、定期回診、維持復健運動,搭配充足的休息以及均衡攝取營養,皆會為傷口的癒合帶來幫助。
三、常見的「橈骨骨折」是什麼?需要開刀嗎?
(一)為什麼橈骨骨折如此常見?
一般民眾最常見的手骨折類型,屬遠端橈骨骨折為大宗,約佔人體骨折的1/10,患處位在手腕平時配戴手錶、手環等飾品的位置。因意外跌倒時,容易反射性以手撐地,而手腕受力過重的情況下引發骨折,多為閉合性骨折。
以往約有80%的遠端橈骨骨折患者不需進行手術治療,採以徒手復位,搭配副木或是石膏加以固定4至6週,並搭配復健治療。然而目前因為技術及醫材的進步,若評估術後功能恢復帶來好處大於壞處,則會建議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症為「粉碎性骨折」、關節面骨折且關節不平整間隙超過2mm、喪失功能性的解剖位置位移、特殊部位的骨折合併位移、有需求須在2週內回到工作崗位時及較年輕的移位性骨折,則會考慮施以手術。
除了常見的手部橈骨骨折之外,腳骨折也相當時有所聞,例如腳趾骨折、脛骨骨折等。
(二)依據部位區分常見的骨折傷患處:
- 上肢:鎖骨骨折、橈骨骨折、尺骨骨折、舟狀骨骨折、肩胛骨骨折、肱骨骨折、手指骨折、手掌骨折、手腕骨折、手肘骨折等。
- 下肢:股骨骨折(大腿骨折)、臏骨骨折、脛骨骨折、腓骨骨折、跟骨骨折、腳趾頭骨折、腳踝骨折、腳掌骨折等。
- 頭部、脊椎及軀幹部位:顏面骨骨折、顱骨骨折、上下頜骨折、頸椎骨折(常見稱呼:頸骨骨折)、胸椎骨折、腰椎骨折、尾椎骨折、脊椎骨折、肋骨骨折、骨盆骨折等。
四、骨折開刀是唯一條路?或者打石膏即可痊癒?
人體有骨頭的部位皆有可能發生骨折,當你懷疑是骨折後,可能會想問骨折會痛嗎?因為不確定骨折感覺起來是什麼樣子,因而有可能懷疑是嚴重扭傷或拉傷。
而透過哪些檢查可以確診骨折,骨折復原時間又要多長?而骨折復健又從什麼時間點開始呢?
(一)觀察骨折症狀要點
- 腫脹、瘀血、麻木感
- 受傷部位是否變形
- 劇烈疼痛感
- 患處失去正常功能
(二)診斷骨折方式
- 根據病史及理學檢查:透過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年紀、相關遺傳疾病等瞭解,再從傷口開放性的有無、腫脹程度、病人體徵等進行傷勢的初步判斷。
- 影像檢查:透過X光檢查或電腦斷層掃描(CT),以判斷骨折的類型及狀況,也可再進一步判斷骨折開刀與否。
★插播「隱匿性骨折」小知識:
- 是指受限於影像儀器設備解析度的關係,沒有在第一時間被診斷出來的骨折,但在後續的前一、兩個月回診追蹤的X光檢查,因為發現骨折修復時的新骨頭,才確定先前受傷的部位是隱匿性骨折。由此可知,定期追蹤回診非常重要,不可輕忽!
骨頭癒合的感覺一般人很難察覺,骨折癒合是時間戰,隨著身體狀況、年齡、受傷複雜程度、病史等狀況皆會影響骨折癒合時間的長短,所以每個人骨折癒合時間表皆不相同,需要相信且遵照醫師的治療指示,合併骨折復健計畫,以及均衡補充營養素,充足修復後,逐漸恢復患肢功能。
(三)骨折治療大體分為2種方式:
- 保守治療:即是以非開刀的醫療處置方式,利用牽引、徒手復位,或利用副木、支架、石膏以固定患處,使骨折自然癒合。
- 開刀治療:經醫師專業評估確認保守治療已無法治癒,或有高度可能導致骨關節不良時,便會施以手術進行復位及固定。
不論骨折的類型是哪一種,皆須遵循專業醫師的指示及處置,搭配居家照護才能讓骨折癒合之路更加順遂!
(四)6項居家照護重點:
- 患肢維持抬高:受傷或是手術後初期1週內,為防止腫脹,以利血液循環,應儘量維持患處抬高。但若患者的手術為血管重建,或有血管阻塞之情況的患者,患肢應維持平放。
- 執行肌肉收縮運動:骨折患部維持不動,僅活動遠端關節的收放,使骨折處的肌肉得以收縮,須依據患者的復原情況及專業指示,不宜過量。
- 觀察患肢末梢情況:如患肢有上石膏,須留意是否有緊縮、麻木感、冰冷、膚色變化、異常的疼痛等情況,並隨時與醫護人員回報。
- 減緩疼痛&腫脹:可依據醫師建議,冰敷以減緩患肢疼痛及腫脹的情況。
- 傷口清潔:如有縫線之患肢,儘量避免讓傷口弄濕,可以擦澡清潔身體,並維持傷口乾燥環境。
- 緊急狀況:如骨折患處出現紅腫、分泌物,且有發燒、呼吸喘之情形時,建議立即就醫尋求醫師專業處置。
★養成骨折復健正確觀
不論是何種類型的骨折,例如常見的手指、手碗、脛骨、膝蓋、腳踝骨折復健等都不容小覷,想儘快恢復也避免二度受傷,除了配合醫院復健計畫外,自主復健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有異常疼痛情形也建議與醫師保持暢通醫病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