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自律神經失調有救星?中榮用光電磁3器材擊退精神疾病
自律神經失調有救星?中榮用光電磁3器材擊退精神疾病

自律神經失調有救星?中榮用光電磁3器材擊退精神疾病

自律神經失調很常見,但自律神經失調看哪一科才對?為何治療效果為因人而異?面對精神疾病檢查、治療的窘境,生物精神醫學有了新突破,本文除了介紹3種工具,也同步分享思覺失調、自律神經失調與憂鬱症治療案例。

一、生物精神醫學興起!突破精神疾病檢查、治療高牆

由於近年生物精神醫學蓬勃發展而有許多突破性的進步,愈來愈多研究結果顯示原本被視為「功能性異常」或單純源於心理因素的精神疾病其實有明確的生理病因,如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調、神經細胞退化或神經網路連結異常等等。

然而受限於許多檢查方法的成本對精神病人的侵入性等因素,長久以來無法在臨床醫療環境推廣應用,但隨著科技的進展逐漸突破相關限制,新興的生物精神醫學檢查與治療模式開始扮演重要角色。

 

台中榮總精神部引進3項重要檢查與治療工具,包含:「光—近紅外光腦功能儀」、「電—心率變異率檢測」、「磁—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來進行腦部功能的生物性檢測與治療。

以下將透過實際案例,針對這些工具的功能優點做更進一步的詳盡解說。

post

 

二、關於「光—近紅外光腦功能儀」

(一) 案例分享

28歲A先生在退伍後出現幻聽、被害與被控制妄想,但當時沒有明顯混亂行為因此未就醫,直到約1年後因症狀嚴重無法工作,整天關在家中,被家人帶至臺中榮總精神科門診求診安排住院。期間A先生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並接受藥物治療。治療後精神症狀改善並開始接受近紅外線腦功能儀檢測記錄當時腦功能活化情況。

出院後持續追蹤治療,現已能恢復正常生活作息、開始與朋友見面、幫忙家裡工作,幾個月後,A先生開始嘗試外出找工作,最後在工廠穩定當作業員,有了固定生活收入。4年後A先生再次接受近紅外線腦功能儀檢測,結果顯示,因規則追蹤控制病情,雖腦部活性較為低下,但仍能有保有大部分活性。

 

(二) 近紅外光腦功能儀治療概念、流程與效果

由於腦部的神經活動需要大量的氧氣與能量供應,因此活化的腦部區域會提升血流的供應。

近紅外光腦功能儀(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簡稱FNIRS)主要使用能穿過顱骨的近紅外光,偵測腦部皮質的血紅素濃度在靜息狀態或在認知功能測驗時的變化來評估腦部功能。

近紅外光腦功能儀的檢查方式類似腦電波圖,但相較之下更為簡便,由受測者佩帶帽套連接光纖即可;近紅外光的輸出與輸入並不會造成受試者的疼痛或其他感覺,與其他腦部功能性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正子攝影或核磁共振造影相較,近紅外光腦功能儀不具放射性、不需建立動脈或靜脈管路、不易受電磁波干擾,受試者也不會出現幽閉恐懼症狀。檢查時間依照所搭配的認知能測驗的種類及數目,大約在10分鐘到1小時之間。

近紅外線腦功能儀在精神醫學方面的應用主要在於協助鑑別診斷不同的精神疾病,並利用將腦部活性圖像化且以不同時間點的施測結果來比較腦功能的變化,讓病患與家屬能更直觀的理解精神疾病對腦部功能的影響,進而提升對精神疾病的規則治療,以降低功能慢性退化的了解與重視。

 

三、關於「電—心率變異率檢測」

(一) 案例分享

38歲的B先生在3個月前調升主管職務,因工作壓力大幅增加,開始出現情緒焦慮不安、失眠、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時常腹瀉等症狀,前往心臟科、胸腔科與腸胃科門診就醫都未發現異常,最後被轉介至精神科門診檢查,經評估後接受了自律神經失調檢測,發現交感神經指標過高,確認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精神科醫師建議B先生適當調整工作時間安排、規律作息、固定安排運動及休閒活動,此外也教導他壓力因應與放鬆技巧。B先生在了解近期身體症狀與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後,實行上述建議約1個月後獲得顯著改善。

 

(二)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為什麼會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系統包含交感神經系統以及副交感神經系統,藉由兩者的拮抗,能夠自動針對人體內外環境的變化調控各項生理活動。當身體面臨外在環境或內在生理的壓力時,自律神經系統會嘗試進行調節,以維持身體的恆定性,若順利調整則可回復至健康狀態,否則即可能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現象,讓患者飽受各種身心症狀困擾。

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有哪些呢?

其實像焦慮、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疲倦、失眠、頭暈、頭痛、胸悶、心悸、呼吸困難、腸胃不適、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便秘、腹瀉、腰痠背痛、發冷、多汗、頻尿、皮膚異常、內分泌失調等都是自律神經失調可能併發的症狀。

 

(三) 如何判斷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看什麼科?

針對自律神經失調檢測醫院臨床最常使用HRV方法,藉由測量一段時間內心率的細微變化量並分析相關指標來間接了解自律神經的功能。

HRV(Heart Rate Variability)的檢查方式類似心電圖檢查,但不須接上胸前導極,只需在兩側手腕與腳踝處夾上四肢導極,放鬆靜坐約5到10分鐘,讓儀器記錄心跳數據並進行分析,再由精神科專科醫師判讀完成報告即可。除有心律不整病史、裝有心律調節器或心導管支架的病人可能影響資料收集與判讀外,一般皆可接受此項非侵入性、無痛、無輻射線暴露的HRV檢查。

HRV的自律神經檢查報告主要包含「心率變異率」、「交感神經 副交感神經指標」、「自律神經平衡」與「自律神經年齡」等參數,讓精神科醫師可以用客觀數據評估自律神經功能或治療前後的變化。

心率變異率檢測內容與優點

 

四、關於「磁—重複性經顱磁刺激」

(一) 案例分享

40歲的C女士因嚴重型憂鬱症,於1年前辭去工作並至精神科門診持續追蹤,曾規則服用過4種抗憂鬱藥物,但憂鬱症狀都只有改善部分,仍時常感覺情緒低落、失眠、缺乏動力與無助無望感,因此經醫師評估與討論後接受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

完成療程後,C女士憂鬱症狀有顯著的改善,不再有無助無望感並且開始有動力找新工作,2個多月後情緒終於穩定,也順利開始新工作,並持續於精神科門診追蹤治療。

 

(二) 憂鬱症治療概念、流程與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自1998年所發佈的年度報告,將憂鬱症列入21世紀3大疾病,呼籲各國重視憂鬱症對民眾健康的影響。抗憂鬱藥物雖為目前的主流治療模式之一,但仍約有3分之1的病人對抗憂鬱藥物的療效不佳;而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rTMS)是嚴重型憂鬱症的最新治療模式,提供抗憂鬱藥物之外的治療新選擇,同時亦可能改善對藥物療效不佳病人的憂鬱症狀。

rTMS的運作原理主要是利用電磁鐵快速的電流改變,造成線圈周圍的磁場變化,此磁場變化能穿過顱骨進而在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產生感應電流,藉由刺激參數的不同設定而達到活化或抑制神經活動的目的。過去的研究發現,憂鬱症病人有左前額葉腦部活動降低的現象,而rTMS可調控左前額葉活性,達到改善憂鬱症狀的治療效果。

治療進行時患者需坐在治療椅上,而治療線圈則會貼近頭皮外側產生磁刺激,每次治療約需30到40分鐘,一般的療程建議為每天1次、合計至少共10次以上治療。

 

(三) rTMS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rTMS的副作用大多極為輕微且可自行緩解,如頭痛、頭皮不適、暈眩等,嚴重的副作用如癲癇發作則極為少見,且與傳統口服抗憂鬱藥物比較,可避免藥物相關的副作用,但懷孕、癲癇或有增加腦部不正常放電風險的民眾,以及腦傷、有腦腫瘤病史、嚴重慢性頭痛、腦部有植入物或有人工電子耳或心律調節器植入的患者則需經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受經顱磁刺激治療。

過去精神科的診斷被一般民眾認為主觀性強烈,再加上部分精神科病患病識感不佳而不信任專業醫療能力,導致不願求診或規則就醫治療,造成疾病愈發嚴重,最後甚而影響自己或大眾。藉由新興的生物精神醫學檢查與治療方法精進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療效,有助於朝向個人化的精準精神醫療邁進。

 

探索更多來自 健康010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