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思覺失調≠發瘋殺人!15題自我診斷快速助你察覺異狀
思覺失調≠發瘋殺人!15題自我診斷快速助你察覺異狀

思覺失調≠發瘋殺人!15題自我診斷快速助你察覺異狀

思覺失調症候群是什麼呢?本篇將為你解答思覺失調症症狀和思覺失調症藥物、心理治療、如何做思覺失調症自我診斷,以及主要照顧者如何與思覺失調症的人相處。

一、思覺失調症候群(舊稱精神分裂症)介紹

隨著社會上幾起重大刑事案件與影視作品的取材,演繹思覺失調症電影、電視劇、小說都越來越多,而2019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映,劇中飾演思覺失調症藝人林哲熹(飾應思聰),近乎真實演出現實思覺失調症的症狀,以及照顧者家庭會遇到的道德難題,使「我們與惡的距離 思覺失調 應思聰」如今成為更成為眾多人提及此疾病的第一印象。

但戲劇畢竟有其誇張之處及劇情張力需求,「真實的思覺失調症」與戲劇演出不完全相同,接著就讓我們來帶你走進現實的思覺失調症。

 

(一) 什麼是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 思覺失調之間有什麼差?

思覺失調英文是Schizophrenia,思覺失調症定義為一種腦神經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使病人的思考、知覺失去平衡,表現出來就會有妄想、幻覺,也可能出現情感、行為等各方面的問題。

思覺失調症會讓病人脫離現實,分不清楚自己是在做夢還是真實,所以有時候表現正常,卻有時候古怪,常常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分析,而很多人以為思覺失調症病人有暴力傾向,這是錯誤的認知,相反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大多數會呈現畏縮的傾向,導致人際關係、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思覺失調 精神分裂 這是兩種疾病嗎?

「思覺失條、知覺失調、失覺失調、思覺神經失調……」是許多人會誤用這種疾病的名稱,事實上正確用字為思覺失調症,這並不是新發現的疾病,在2014年前它的舊名為精神分裂症,因此思覺失調症和精神分裂症其實是同一種精神疾病。

那當初為什麼要改名?這是因為精神分裂的舊稱常讓一般民眾下意識為其冠上「神經病、暴力、變態」的標籤,病人看到精神分裂的字眼也經常會感覺「好像自己很嚴重,或是分裂就是不會好了……」,種種疾病汙名化之下,許多患者和家人為了避免被社會議論、指指點點,即使早期出現輕微思覺失調症狀時,也不敢求助醫療幫助,反而耽誤治療,使病情更加惡化。

 

(二) 思覺失調症的成因是什麼?有多高的機率會得病?

思覺失調症簡介知識站

全世界的思覺失調症盛行率大約是0.5%~1%,但實際發病率則較低,大約是每年每10,000成人中會有1人患上思覺失調症,發病年齡大約介於12歲到30歲以前發病,超過45歲發病的人比較少,性別沒有明顯差異,男女比率差不多,但女性發病時間平均比男性晚3、4年,大約在更年期前後會出現第2次發病高峰。

目前醫學上還無法確認思覺失調症成因,但大多認為與額葉、顳葉等腦部發育異常有關,從而導向「思覺失調症 多巴胺分泌過多」的結果,因此後續治療才能夠用藥物來控制此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幫助大腦恢復正常。

此外「思覺失調症 遺傳因子」也扮演重要角色,若直系親屬間有思覺失調遺傳家族史,則本人罹患的機率也會提高,例如就曾有研究發現同卵雙生的兄弟姊妹中,如果其中1個有思覺失調症,即使兩人分開到不同家庭教養、生活環境完全不同,另1個人的發病機率依然高達40%以上。

但是病人親屬也不用過於自責。盡管遺傳因子在思覺失調症罹患率中可能相當重要,但還要再加上環境因素的影響才會造成精神疾病的發生,例如壓力、孕期刺激、病毒感染、免疫系統改變等也不可忽視,因為精神疾病不是單一因素就會發生,通常是由眾多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

 

二、思覺失調症 症狀與疾病階段

(一) 罹患思覺失調症的4類常見症狀

思覺失調症症狀

提到思覺失調症幻聽、妄想、行為混亂是最多人聽聞的症狀,這確實是思覺失調症狀沒錯,不過要分類症狀的話,可再細分為4類:

正向症狀: 妄想、幻覺、語言和行為紊亂、激動不安

  • 妄想: 被害妄想、被監視跟蹤妄想、關聯妄想(大家都在看自己、討論自己)、被控制妄想(身心都被外力控制、被電波影響)
  • 幻覺: 幻聽、幻視
  • 語言和行為紊亂: 問東答西、語無倫次或裸奔、四處遊蕩、激動暴力

負向症狀:

面無表情、不修邊幅、少話、固執、社交疏離、生活懶散失去興趣

認知功能障礙:

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降低、無法做決定

情緒症狀:

憂鬱、焦慮、浮躁

 

(二) 罹患思覺失調症會歷經哪些階段?

前驅期(Prodromal Phase)

在明顯發病前,思覺失調初期症狀輕微,許多患者自己可以察覺到異常,感受到自身思考、知覺能力變化,例如失眠、焦慮緊張、脾氣暴躁、抑鬱等等,而隨著疾病進階,旁人則會慢慢觀察到病人個性轉變,比如突然不與人互動、與社會關係連結變少、只聊宗教或政治特定話題等等。

活躍期(Active Phase)

此時思覺失調症的正向症狀開始明顯發生,包括幻想、幻覺、思想和語言紊亂,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病人身上不一定會有前驅期,也有可能就突然進階到活躍期了,這點是因人而異的。

殘留期(Residual Phase)

大多數人在經過治療後,正向症狀的幻覺、妄想可能會好轉,但在康復過程中可能還會有一些症狀殘留,並且此階段負向症狀會相對明顯,例如對人事物興致缺缺、不愛說話、難以集中注意力、感到憂鬱沮喪。

 

(三) 臨床上怎麼診斷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屬於精神醫學範疇,我們很難直接用驗血或X光來診斷,通常得要仰賴病人或親友自述病史、測驗量表來評估,不過某些情況下還是可能會使用抽血、MRI或CT掃描來檢查,目的是排除症狀由身體疾病所引起。

排除其他可能性的身體原因後,思覺失調症的判斷依據通常是需要通過《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5)來確定,這是公認的精神疾病標準參考書,其中關於思覺失調症的診斷說明節錄有以下這幾點:

1.出現至少2項以上妄想、幻覺、胡言亂語、混亂或僵直行為、負向症狀,並且其至少在前3項有一項符合。如果未經治療,這些症狀必須持續超過1個月。
2.除了活躍期症狀之外,如果包含前驅期和殘餘期症狀,病程需要超過6個月。
3.疾病已經影響到主要生活功能領域,且無法以其他疾病、藥物做出更好的解釋。

 

(四) 思覺失調症有其他合併症嗎?情感型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

在精神疾病病人中,精神共病或合併症很常見,國外專門調查思覺失調症共病的研究也不少,其中一份美國的研究指出在1446名患者樣本中,至少有1種精神疾病以上的人大約是56%,其中藥物或酒精成癮、憂鬱或焦慮是最常見的共病,調查詳細數據如下:

  • 29%的人有藥物成癮(藥物依存症)
  • 27.7%的人有重度憂鬱症
  • 24.6%的人有酒精成癮(酒精依存症)
  • 13.6%的人有其他焦慮症
  • 5%的人有強迫症

當然研究有侷限,實際上其他共病,如PTSD、社交恐懼症、躁鬱症等等在臨床上也常見,其中躁鬱症與思覺失調症的共病,就稱為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情感型思覺失調症定義是有思覺失調症症狀之外,還合併有情感疾患症狀的重鬱、狂躁出現,並且在情緒疾患症狀消失後,思覺失調症狀仍持續約2週以上,臨床症狀包含:

  • 聽、視幻覺
  • 妄想
  • 怪異行為
  • 情緒過度高昂(狂躁)或低落(重鬱)

 

(五) 大家最關心:有沒有可能從思覺失調完全康復?

臨床上病人和家屬得知確診後,通常一定會問的就是「這個疾病會好嗎?能回到正常嗎?」很遺憾的是目前沒有根治此疾患的方法,但是若「康復」的定義是能夠恢復從前生活,那倒是可能做到的!

雖然大腦損傷不可逆,但穩定的治療依然能夠改善病情,目前預後大約有1/4的患者能夠完全康復、恢復正常功能,而有1/2的患者則需要長期服藥維持半康復狀態,與疾病共存、找出新的生活方式,例如思覺失調症病人中,有58~90%會有尼古丁依賴(吸菸),40%有代謝綜合症(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壓),所以復健路上也需要同步配合戒菸、飲食管理。

要特別留意治療過程不要貿然停藥或更改治療處方,以免症狀反覆復發,每次復發對腦部都是傷害,照顧者如果確定患者有就醫拿藥,卻突然出現思覺失調症狀,就得警覺是不是患者自行減藥、停藥,而出現了思覺失調復發徵兆,這種情況下,照顧者可以多多鼓勵患者開放的說出最近的改變,一同尋求協助及時阻止狀況惡化。

備註:正確使用疾病名稱對於大眾認知疾病很重要,所以看到這也請多幫忙提醒身邊人別再記成「失覺失調症狀」或「精神分裂症狀」囉!

 

三、早期發現思覺失調症 自我診斷發病前兆!

許多新聞報導容易說犯罪者宣稱思覺失調症,使法官判決無罪,但其實思覺失調症診斷是非常複雜且專業的過程,需要考量先前的疾病紀錄以及完整檢查評估,並排除並非由其他可能因素引起,才能確認鑑別診斷,同時這些疾病症狀也得持續至少6個月以上,不是偶發類似的症狀就能夠做出思覺失調診斷,所以思覺失調症不太可能「裝出來」而成為惡意脫罪的免死金牌。

雖然臨床上診斷是嚴謹的,但我們可以提供簡易版「思覺失調症 測驗」,幫助你釐清自己是否有發病前兆,不過最終診斷依然要請醫療人員進行,千萬不要看到黑影就開槍,覺得自己或親友有思覺失調症喔!

題目
1.我到人多的地方,無法應付那種壓力很大的感覺。
2.我覺得我無法親近別人。
3.我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
4.我覺得腦力不夠,想事情、唸東西,就覺得疲倦。
5.當有別人在場時,我大部分時間都保持沉默。
6.我有時會擔心朋友或同事對自己不忠或不值得信任。
7.我盡量不透露自己的心聲。
8.如果必須在一大群人面前講話,我會覺得非常的焦慮不安。
9.我做事(唸書)不能持久,一下子就想休息。
10.我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處理不好。
11.我不會表情生動的講話。
12.我不善於社交禮儀的應對。
13.當我看到別人在交談時,我懷疑他們正在談論我。
14.我常常從別人的談話或行為中,感覺背後藏有威脅或責備的意味。
15.我曾聽到某些聲音、叫聲、或叫自己名字的聲音。
  • 回答8題以上「是」:建議向身心科、精神科醫師諮詢。
  • 回答第1、2、15題任1題為「是」,且回答「是」達3至7題者:建議向身心科、精神科醫師進行諮詢。
  • 若未符合上述情形,但自覺有思考與知覺困擾,建議諮詢醫療人員。

【特別注意】 此自我測驗目的是幫助你察覺是否有思覺功能之可能困擾,並非表示結論符合篩選結果,就是有思覺失調症。

參考資料: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思覺功能自我檢測表》

 

四、治療思覺失調症 藥物、心理、復健3管齊下

思覺失調症可能同時有情緒和精神方面障礙,所以思覺失調藥物常用的有抗精神病藥、抗憂鬱、抗焦慮藥,其中思覺失調用藥中多以二代抗精神病藥(簡稱 SGAs)為主,能夠調整腦內多巴胺,恢復大腦正常功能,如今除了口服藥物也有針劑藥物,1個月1針,提升患者用藥穩定及便利性。

但如本段標題所說,完整的治療是以藥物、心理、復健3管齊下為理想

思覺失調症藥物治療:

主要是針對急性發作的症狀,藉由藥物控制大腦多巴胺的失常,幫助患者恢復正常溝通能力並減輕症狀,精神科醫師可能會嘗試不同藥物、劑量或組合以觀察效果,所以你可以需要數週才能找到適合的藥物。

藥物使用可能有抗精神病、抗憂鬱藥、抗焦慮藥,目前有口服藥物和長效針劑,各種藥物的副作用也不相同,實際上適合使用哪一種可以和你的醫師討論。

思覺失調症心理治療:

患病期間不論是病人或身邊照顧者,都可能出現情緒反應,例如恐懼、沮喪、憂鬱、擔憂,這時心理治療就能夠作為充電站來介入,常見的有認知行為療法、家庭治療、藝術治療。

心理治療的目的是協助病人及親友認識疾病,幫助思維模式正常化,並學習應對壓力和識別復發前兆,以更好的控制病情、與疾病共處,也幫助你們在治療過程建立信心。

思覺失調症復健治療::

復健治療十分多元,有的強調再教育、建立人際關係,彌補患者的社交缺陷,讓思覺失調症結婚交友都成為可能,在不違反病人主觀意願的情況下,穩定的婚姻或關係反而可能對於病情有所幫助。

有的復健治療則強調技能訓練,教導病人循序漸進的克服思覺失調症工作困難,重新建立責任感、注意力、耐心和專業工作能力,思覺失調症適合的工作視個案情況而定,有的患者情況較穩定,所以持續治療後維持一般工作也沒問題,但有的患者可能情況較需社會協助,可能就會透過社區機構或復健場所合作的「庇護工場」先進行職能訓練。

 

不過最重要的是不要擅自停藥和減藥!

最怕患者以為自己減藥、停藥後沒有症狀,就覺得思覺失調停藥成功而掉以輕心,事實上藥物需要一段時間生效,若貿然停藥,研究數據指出停藥半年內復發率50%,但停藥1年,復發率就到達80%,而停藥2年,復發率為90%以上,所以即使症狀改善或穩定後,也需要配合醫師建議維持低劑量藥物治療。

 

五、如何與思覺失調症的人相處?居家陪伴之道這樣做

與思覺失調症的相處是許多家庭感到困擾之處,總怕一不小心就又踩了地雷,引發家庭戰爭,導致家人每天 過得小心翼翼、壓力倍增。尤其是在1份探討台灣思覺失調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顧者負擔的研究中,發現以5大維度來區分的話,影響主要照顧者的負擔水平主要關鍵是「照顧者焦慮」,再細究此維度之下的前3名分別是:

  • 「我擔心他/她獨自一人時的安全」
  • 「我擔心他/她隨時會生病」
  • 「我覺得他/她非常依賴我」

這顯示了主要家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狀況,也是非常需要被關心的,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焦慮感,不妨參考以下我們提供的幾個思覺失調症溝通技巧參考:

思覺失調症陪伴方法

1.給予學習機會和鼓勵讚美:

生活中家人是協助的角色,你得記住患者本身在不傷害自己及他人的情況下,依然保有獨立性,不要過度保護,你可以協助他從簡單的事情開始,慢慢學著照顧自己,或是帶著他一起參與親友聚會,耐心教導他如何與人互動,只要他有做得好的地方,就給予鼓勵和讚美。

2.言語不反駁、耐心傾聽

和患者溝通時,不斥責、不批評、不爭辯是原則,因為妄想、幻聽所感受到的資訊對當下的患者來說,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若強硬反駁可能會造成反效果,不如在維持彼此安全的底線之下,嘗試耐心鼓勵他表達,聽聽他想表達的想法與感受。

3.給予情緒發洩空間和方法:

患者會有情緒起伏很正常,家人需學著提供適當的發洩空間並引導他以正確的方式發洩,但若患者本人出現攻擊破壞行為時,請保持鎮定控制情緒,並以穩定、肯定的語氣告訴他,這種表現方式是不被喜歡的,言詞避免挑釁及敏感性話題,同時移走家中有危險性的物品,並尋求他人協助,必要時盡快送醫治療。

4.預留時間陪伴、不強求快速改變: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和家人花費一些時間來與疾病相處,所以不要急著想要做出很大的改善,這反而會對彼此都造成壓力,你應該嘗試告訴自己深呼吸、耐心,每天都花一些時間與患者相處,讓他感到自己是被支持的而非孤獨一人,對於病情控制非常關鍵。

認識思覺失調症後,其實這個疾病並不如想像中可怕,生病也不是任何人的錯,若我們都能少一點批判,多一點包容,也許就會有更多潛在的患者敢於正視疾病,不再因疾病汙名化而害怕就醫。

 

參考資料: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rlington, VA 2013.
  2. McCutcheon RA, Reis Marques T, Howes OD. Schizophrenia-An Overview. JAMA Psychiatry. 2020 Feb 1;77(2):201-210.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19.3360. PMID: 31664453.
  3. Häfner H, an der Heiden W. Epidemiology of schizophrenia. Can J Psychiatry. 1997 Mar;42(2):139-51. doi: 10.1177/070674379704200204. PMID: 9067063.
  4. Buckley, P. F., Miller, B. J., Lehrer, D. S., & Castle, D. J. (2009).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and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bulletin, 35(2), 383–402.
  5. Tsai, J., & Rosenheck, R. A. (2013).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among adults with schizophrenia: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Psychiatry research, 210(1), 16–20.
  6. Insel, T. Rethinking schizophrenia. Nature 468, 187–193 (2010).
  7. Hou SY, Ke CL, Su YC, Lung FW, Huang CJ. Exploring the burden of the primary family caregiver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in Taiwan.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8 Oct;62(5):508-14. doi: 10.1111/j.1440-1819.2008.01843.x. PMID: 18950369.
  8. Up To Date-Schizophrenia in adults: 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9. Cleveland Clinic-Schizophrenia
  10. Mayo Clinic-Schizophrenia symptoms and causes
  11. WebMD-What Are the Phases of Schizophrenia?
  12.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思覺功能自我檢測表
  13. 認識精神疾病-衛生福利部

 

探索更多來自 健康010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