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躁郁症症状有哪些?躁郁症测试看你是否罹患躁郁症!

躁郁症症状有哪些?躁郁症测试看你是否罹患躁郁症!

躁郁症症状最明显就是情绪高低起伏大,但却不只如此,本文将介绍躁郁症是什么,若怀疑自己有躁郁症,也可以试试文中的躁郁症测试。最后也将告诉你躁郁症工作是否会受影响,以及亲友如何与躁郁症患者沟通。

一、什么是躁郁症?躁郁症症状有哪些?

(一) 躁郁症是什么?

躁郁症(躁郁症英文: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情绪失调的精神疾病,会出现情绪高昂的「躁期」,同时也可能伴随情率低落的「郁期」,由于情绪会在极端两极状态中摆荡,所以又称双极性情感疾患、双相情绪障碍症(民众常误记为双向情绪障碍症)、双极性疾患。

★为什么会得躁郁症?躁郁症会遗传吗?

其实目前躁郁症成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遗传因子占了重要的角色,若直系亲属内有躁郁症的家族史,罹患机率也较高,此外躁郁症还可能由大脑功能异常引起,并且后天环境的压力事件,例如大考失败、亲属过世、情感打击也可能促使疾病发作。

躁郁症好发年龄大约在25岁前后,但老人躁郁症也逐渐增多。

目前躁郁症属于发病年龄年轻的精神疾病,容易在20~30岁左右被诊断出来,但近年研究则发现也有部分老人躁郁症症状在40~60岁之间才出现首次发作,因此有学者认为躁郁症可能不再是「属于年轻人的精神疾患」,老年精神健康也十分需要关注。

 

(二) 躁郁症状有哪些?

一般民众听到躁郁症常常会联想到「躁郁症打人」、「躁郁症话多、精力充沛」、「躁郁症记忆力衰退」、「躁郁症爱乱买东西或乱花钱」等等,事实上这些是都躁郁症的躁症发作。

躁郁症特征是明显的「躁期」(包含躁症与轻躁症),并可能伴随「郁期」,但由于郁期不一定会出现于躁郁症中,而且容易与忧郁症混淆,所以临床上诊断时,也会特别留意区分。

轻躁症与狂躁症怎么区分?重点在于「能否自我控制」

通常轻躁症发作时,患者会特别有活力或创造力、自信满满、话多,但还是能正常生活,也有不少人会留恋轻躁的感觉,因为能帮助工作量提升,但轻躁症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患者可能会因为自制力降低而进行不切实际的规划、未经思考的投资、不断买东西,或是容易口直心快、引发冲突。

狂躁症则会损害患者的认知能力,可能让患者出现幻觉、妄想、认知扭曲,此时通常患者本人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在高昂的情绪中会实施暴力、自残或做出无法承担后果的事情,严重影响社交及生活功能。

 

★根据躁郁症的症状发作情形,可区分成:

  • 第一型躁郁症: 包含躁期、轻躁期与忧郁期,患者会在3种状态之间反覆循环。
  • 第二型躁郁症: 只有轻躁期与忧郁期,患者不会出现躁期。
  • 循环型躁郁症: 只有轻躁期与轻郁期,患者不会出现躁期及重郁期。
躁鬱症的常見3種類型

忧郁 躁郁有什么不同?

忧郁症患者只会表现出忧郁症状,与躁郁症最大不同就是躁郁症一定要有轻躁或躁症发作,患者本身可能会在不同状态间切换,也可能没有忧郁状态,所以躁郁症药主要是情绪安定剂为主,此外也会考量病情使用抗郁剂或其他药物来改善睡眠障碍、焦虑等症状。

 

(三) 躁郁症病因:为什么会得躁郁症?躁郁症会遗传吗?

其实目前躁郁症成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遗传因子占了重要的角色,若直系亲属内有躁郁症的家族史,你的罹患机率平均大约增加了10倍,不过在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却表明虽然双胞胎中一个有躁郁症,另一个的患病机率是40~70%,但重要的是遗传并不是发病的唯一原因,否则若躁郁症是纯粹遗传性疾病,那么所有同卵双胞胎都应该会罹患相同疾病,真实世界却不是如此,因此躁郁症发病应该是由更多复杂因素交互引起。

目前科学家还发现躁郁症也可能由大脑功能异常导致,包括小于32周的早产儿、脑震荡、脑部外伤或弓浆虫感染都会提升风险,并且后天环境的压力事件,例如睡眠障碍、酒精或药物滥用、大考失败、亲属过世、情感打击、情绪虐待也可能是疾病发作的催化剂与导火线。

躁郁症好发年龄大约在25岁前后,但中年和老人躁郁症也逐渐增多。

目前躁郁症属于发病年龄年轻的精神疾病,容易在20~30岁左右被诊断出来,一项跨11个国家的大型躁郁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躁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大约是2.4%,其中第一型躁郁症为0.6%,第二型患病率为0.4%,但近年研究则发现也有部分老人躁郁症症状在40~60岁之间才出现首次发作,研究发现15~24岁和45~54岁的发病年龄有2个高峰,因此有学者认为躁郁症可能不再是「属于年轻人的精神疾患」,中老年精神健康也十分需要关注。

 

二、你或身边人有躁郁症吗?躁郁症测试助你厘清!

若你怀疑自己有躁郁症,或是担忧身边亲朋好友有躁郁症,除了查询网路上的躁郁症症状测试、躁郁症检测、躁郁症测验表,也不妨参考《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DSM- 5)中列出的躁郁症诊断标准:

 

1.躁症(Mania)& 郁症(Depression)

★躁症(Mania):情绪高昂、易怒、任性且精力旺盛,至少持续7天以上,且以上状态持续期间出现下列3项症状(含)以上。若情绪异常仅限于易怒,则须同时符合下列4项症状(含)以上:

  • 自我膨胀或夸大。
  • 睡眠需求降低。
  • 话变多变快、滔滔不绝无法停止。
  • 思绪跳跃、想法不断冒出。
  • 无法专心、容易分心。
  • 增加目标导向的活动(社交、职场或学校、性行为)或者精神动作激动(例如:无意义的踱步、拧手)。
  • 过度参与可能有痛苦结果的活动(例如不停购物、行为毫无节制或未经思考的大笔投资)。

★郁症(Depression):情绪低落或失去兴趣,且包含以下5项症状(含)以上,并持续至少2周:

  • 情绪低落或易怒。
  • 失去对活动的兴趣。
  • 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 失眠或嗜睡。
  • 精神、动作激动或迟缓。
  • 每天疲倦或无精打采。
  • 失去自我价值感,可能有过度罪恶感甚至妄想。
  • 思考能力与专注力降低。
  • 想到死亡或有自杀念头,或有自杀举动、计画。

 

2.以上情绪障碍症已严重影响社交/工作或需要住院以预防伤害本身或他人。

3.并非由其他治疗药物、药物滥用或疾病所导致的生理症状。

注:上述表格内文保留重点重新编排,与《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DSM-5)原文编排方式略有不同,特此说明。

躁郁症怎么治疗?

目前躁郁症临床多以药物治疗控制急性症状,并搭配心理咨商和药物帮助患者预防下一次的疾病发作,因为躁郁症就像大脑发炎,每一次发作都会对大脑造成损伤,因此若及早就医控制病情、减少发作,就能更完善的保护患者本人及身边的亲友。

但躁郁症的治疗除了医疗体系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亲友的陪伴与协助,因此底下也将为你介绍躁郁症患者及家属的应对之道。

躁鬱症的躁期、鬱期常見症狀

 

三、躁郁症治疗方法和预后

目前躁郁症临床多以药物治疗控制急性症状,并搭配心理咨商和药物帮助患者预防下一次的疾病发作,因为躁郁症就像大脑发炎,每一次发作都会对大脑造成损伤,而且躁郁症自杀率比一般人要高出20~40倍,因此若及早就医控制病情、减少发作,就能更完善的保护患者本人及身边的亲友。

 

★躁郁症药物治疗效果

通常以锂盐、抗癫痫和抗精神病药为主,若使用药物组合多次无效,医学上也可能考虑电痉挛治疗(ECT)以刺激大脑治疗疾患,但是几乎只会在住院病人身上使用,并且也需要先征询家属同意才能进行。

其中最为广泛且长期利用的是锂盐,一般认为锂盐对70~80%的躁郁症患者有预防和降低发病的效果,也是目前表现出抗自杀潜力唯一的治疗方法,但有肾功能或严重心脏病则不适合使用锂盐,医师开立前应该会先为你验血确认适合的剂量。锂盐初次服用可能会有副作用,例如手抖、口渴、恶心、腹部不舒服、软便等等,在持续服用一段时间后通常可自行改善。

但躁郁症的治疗除了医疗体系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亲友的陪伴与协助,因此底下也将为你介绍躁郁症患者及家属的应对之道。

 

四、如何与躁郁症患者沟通?亲友陪伴之道这样做!

(一) 如何帮助躁郁症患者?怎么跟躁郁症的人沟通?

当躁郁症患者出现在你我身边,想必躁郁症发作怎么办是你最想知道的事情,不论是「躁郁症工作影响」、「躁郁症恋爱影响」、「躁郁症婚姻影响」都困扰着许多人。其实躁郁症的症状在积极治疗之下,有2/3的病人都能恢复社会功能,且越早发现、越早治疗,疾病预后越好,

但治疗不可能一蹴而成,期间还得耐心面对,身为亲友的我们能够怎么做?以下将列出几个躁郁症应对的建议提供参考:

  • 按时服药、积极治疗:

患者本人与家属应该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并按时服药、回诊,若治疗过程有不适或特殊需求,建议与主治医师讨论沟通。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也可以搭配心理治疗,双管齐下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开放式良好沟通交流,理解彼此的需求:

虽然患者生病了,但他们作为人依然会有自尊和自信,与其自己胡思乱想假设可怕后果,不如与患者好好的讨论,了解他们需要怎么样的帮助并协助达成,同时在患者恢复正常后,以描述事实、不批判行为的方式,让他了解你的感受,平等、开放的讨论能够帮助彼此减少误解及冲突,更和平的共同走过疾病。

  • 注意发作时的症状、避免危险因子:

当躁郁症发作时,患者的理智判断能力降低,所以应注意是否有危险行为倾向或自杀念头,避免刀具摆放在容易取得的地方,或是经由患者同意协助他们管理钱财,以免发作时贸然投资造成生活困难,同时言词避免过激、负面,观察哪些因子可能激发躁郁症发作,尽量避免。

 

身为亲友其实最重要的是陪伴、聆听,并尽量以平常心对待躁郁症的人们,不要对他们投以异样眼光,并在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们避免危险以免伤害自身或他人,若真的亲友压力太大,也记得向支持性团体或医师寻求协助,同时患者本人也需做出努力:维持规律作息、营养均衡、建立运动习惯,并避免药物滥用、烟酒伤害,同时学着避免压力或克服压力。

相信只要你我一起正视精神疾病、去除污名化,让患者都能安心接受医疗帮助与社会支持,一定也会对治疗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1. Hansson, C., Joas, E., Pålsson, E., Hawton, K., Runeson, B., & Landén, M. (2018).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bipolar disorder: a cohort study of 12 850 patient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38(5), 456–463.
  2. Sajatovic, M., Strejilevich, S. A., Gildengers, A. G., Dols, A., Al Jurdi, R. K., Forester, B. P., Kessing, L. V., Beyer, J., Manes, F., Rej, S., Rosa , A. R., Schouws, S. N., Tsai, S. Y., Young, R. C., & Shulman, K. I. (2015). A report on older-age bipolar disorder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polar Disorders Task Force. Bipolar disorders, 17(7), 689–704.
  3. Rowland TA, Marwaha S.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bipolar disorder.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Psychopharmacology. September 2018:251-269. doi:10.1177/2045125318769235
  4. UpToDate: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linical features
  5. HealthLine-Can I Get Bipolar Disorder Later in Life?
  6. WebMD-Bipolar Disorder: Who’s at Risk?
  7. 卫生福利部心理卫生专辑:躁郁症

 

了解 健康010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